但是要是研究時間因為其他因素被壓縮,就有些無可奈何了。
之後賴比瑞亞、獅子山、幾內亞等西非國家不斷流行拉薩熱,WHO認為每年平均有十萬至三十萬人感染,五千人左右死亡。一九八七年,從西非獅子山回國的日本測量技術員,被驗出拉薩熱抗體陽性反應,幸好平安無事。
而這兩個地方,都有嚴重的公共衛生疑慮。二○○六至二○○七年,東非發生破紀錄的豪雨,裂谷熱在肯亞、索馬利亞、坦尚尼亞等三國大流行。還有人在病死的家畜或老鼠肉裡添加藥劑做成食用肉,賣了三個月以上,後來逮捕了九百零四名嫌犯。一九七六年,西非三國的森林地區開始流行伊波拉出血熱,二零一四年更是爆發大流行(序章)。二○一三年,知名的速食連鎖店被查出長期使用病死雞肉當材料。
二零零四年,安徽省製造的三聚氰胺毒奶粉害死了嬰兒。非洲各地也發生許多透過水傳染的疾病,例如錐蟲病(睡眠病)、埃及住血吸蟲病、河盲病(蟠尾絲蟲病)、查加斯病(Chagas disease)等等。一個五、六人的團隊要討論事情時,最好的辦法不就是把一切攤在一面牆上進行討論嗎? 我個人希望將來在辦公桌上的工作,可以移到牆壁上來進行。
若想一邊計算銷售額等數據,一邊修正藍圖,或是希望藍圖的內容能隨著資料同步變化,使用數位裝置也是不錯的方式。暢銷世界各國的《獲利世代》為其與亞歷山大・奧斯瓦爾德(Alexander Osterwalder)合著。為了讓商業模式圖便於用來向管理階層進行說明,我讓它的資訊量在透過視覺化的方式統整之後,只需要幾張紙便能解釋清楚。我和亞歷山大雖然對於《獲利世代》的內容相當有自信,但由於我們兩個在企管書籍領域中可說是沒沒無聞,所以連想都沒想過這本書會如此受到歡迎。
我想這個技巧今後在實踐層面上,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相關書摘 ▶《弄丟自己的你,過得有點辛苦吧》:經歷狗狗的死亡,讓我能更好面對父親的離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弄丟自己的你,過得有點辛苦吧》,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:周梵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
每個人都像一輛高性能的車,我們的心靈就是這輛車的駕駛。至於「應該回家」或「我應該孝順」是你後天習得的一些文化的規條和信念,並內化成你的社會人格,常常令你自我強迫。文:周梵 為什麼你會覺得「累得要死」 生活中有很多人會說,「我的性格就這樣,改不了啦」、「沒辦法,我就是這脾氣」,有這種想法的人內心有兩個核心的自我認知限制:第一,他們認為他們的性格或脾氣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固定事實。致被掩蓋的自己── 我們都有堅強癮、獨立癮、付出癮、懂事癮, 而忘了真正的自己 大家都說你要愛自己, 但如果你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模樣, 更可能在不知道什麼時候,早就弄丟了自己, 那麼,你要如何才懂得愛自己? 在長大的過程中,可能甚至直到現在,我們會感到無力迷茫,深深活在別人的眼光中,傲慢又自卑,害怕自己不夠優秀。
有些駕駛很了解自己和這輛車,常常可以達到「人車合一」,所以能輕鬆地把車的最佳性能發揮出來,車能走得又快又遠。但「大家都差不多吧,生活就是這樣吧」,於是我們從未下定決心做出真正的改變,最多只是做些修修補補的調整。第二,他們認為「性格」或「脾氣」比「我」更大。當然,對於一些從未開啟自我成長的人來說,它們可能會以一種人格模式延續到老年甚至死亡的那一刻。
這就是很多人被卡住的生活狀態——覺得累得要死。人們認為「我」=我的人格,當你在說「我的個性就這樣,改不了」時,那個「我」是誰?究竟是誰在說我改不了?而當你在說「我的個性」時,顯然你明白不是你的人格擁有你,而是你擁有你的人格。
而且不僅是這些較為重大的決策會消耗我們,那些隨時隨地頻繁出現的小劑量「糾結」對我們的消耗事實上更大。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。
不安和壓力成為一種常駐的氛圍,蔓延在生活中。當然,人內心當中的這種糾結絕對不止幾組,有很多很多相互衝突的力量都在相互拉扯。比如: 有一個心儀已久的工作機會,但在一個距離現在住處很遠的城市,去還是不去? 戀愛了好幾年,但經常吵架,這樣的關係要不要結婚? 孩子應該上崇尚愛和自由的創新型學校,還是上校規嚴格而刻板的主流學校? 伴侶出軌,孩子還小,原諒還是不原諒? 現在的工作穩定且福利保障齊全,但自己被消耗得精疲力竭已毫無熱情,去還是留? 很多人在自己的「兩難」中可能會被卡住很多年,到頭來什麼成果都沒有得到,卻白白消耗了很多生命力。是再睡十分鐘還是馬上起床? 是去跑步健身還是繼續窩在沙發上追劇? 已經吃飽了,是放下筷子還是再往嘴裡塞幾口燉牛肉? 是再滑一下手機還是馬上起身去電腦前回e-mail? 是該選這件明豔性感的還是那件端莊大方的衣服去赴約? 他說的這件事,我該給什麼反應?是豁達淡定還是告訴他我不開心? 這種程度的左右為難一天之中可能會出現十幾次,甚至幾十、上百次,而且早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常態。而且這個僕人並不是一開始就跟著你,在你剛剛出生的時候,你並沒有擁有你現在的人格,在你只有三四歲或者更小的時候,你也沒有現在的人格,你的人格是你在成長的過程中,根據你的養育者對待你的方式選擇的一種生存策略,以及你所成長的環境和文化灌輸給你的一些信念系統,和你過去歷史的經驗累積起來的綜合產物。無論事情大小,也無論你外在看起來如何,每一次在「選擇A」和「選擇B」之間的舉棋不定,都是一種內在的拉扯,而所有的拉扯都會造成巨大的意識消耗。
可是有些駕駛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車,對自己的車技也沒有什麼信心,所以在前行的過程中常常同時踩刹車和油門(你知道的,所有菜鳥司機都非常擅長急踩刹車),結果不難想像,油全部用光,車卻沒有開多遠,車子性能再好都發揮不出來。因為所有的生命力都被內在的各種自我拉扯消耗掉了。
我笑了,說,那是更接近你真實感受的動力,那就先遵循這個動力,對自己誠實。很多人會發現,一天下來回顧自己似乎並沒有做什麼具體的事,卻感覺非常累,甚至可能只是在家躺了一天,到了傍晚時卻有種疲憊不堪的感覺。
一次,有個學員問我:「周老師,我的父母尤其是父親特別喜歡指責我,總是覺得我這沒做好那沒做好,我在他們心裡簡直一無是處。所以每次回去看他們,我的狀態就會變得非常糟糕,雖然我也知道他們指責我是為我好,但我還是很受影響,所以現在我就盡量不回去,但時間久了又覺得自己不孝,覺得這樣不好,還是應該多回家看看,可是一回家能量又掉下來。
人格是會改變的,你現在的人格模式很可能跟十年前不一樣,而且也可能和十年後不一樣。第二,你的人格是可以被改變的訊息公開曬在大家眼前,全員讀財報,大家都是共同承擔的一份子。但我們很小心,不建立任何解雇名額或排名制度。
上述這些方法讓主管解雇平庸員工,卻也同時扼殺了團隊合作。充分資訊、安心授權,幫助每個人勇敢下賭注,建立「以公司最大利益為考量」的共識,分散決策,更能養成創業家精神。
對冗員零容忍,討厭鬼、懶鬼、濫好人都無法生存,淘汰平庸,少數優異者的績效與熱情都會更高。員工應該是能負責的大人,沒有服裝規定也不會有人裸體上班。
成長愈多,我們又能新增更多職缺。高度授權,效率與彈性優先:要快速創新,當責很重要。
對於追求提升人才密度的企業來說,不小心激起內部的競爭,確實是煩惱。因為我們和職業球隊有一個關鍵差異,Netflix的人才空缺沒有限額,我們玩的運動沒有規定出賽人數,一個人勝出,不代表另一個人就要被淘汰。留任測試可以兩者一起達成。我們極力避免強制排名或「每年一定要解雇多少比例員工」。
如果由別人代替我的職務,公司會不會更好?目標是讓離開的員工不用感到難堪。娛樂產業比拼創意無上限,Netflix一家公司凌駕整個好萊塢,全球圈粉,打入超過190國,訂戶飆上兩億。
最糟的方法就是所謂的「強制分級評等」(stack ranking),又叫「排名與解雇」(rank-and-yank)。恰恰相反,我們的團隊人才愈多,可以成就的事就愈多。
很多公司採用特定的程序和規定,鼓勵主管開除表現平庸的員工,卻創造出會激起內部鬥爭的系統。回饋列為會議表定流程,用善意誠實回饋、幫彼此從優秀變傑出,才夠格成為團隊一份子,大聲認錯、小聲慶祝。